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目录更新域 视光学参考文献 国外导视牌论文 企业域架构设计开题报告 课程论文可视化人机交互技术 眼视光论文

关于视域论文范文 历史视域融合和两岸政治协商起点的设定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视域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12

历史视域融合和两岸政治协商起点的设定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视域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视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本文通过借鉴伽达默尔的人本主义哲学诠释学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思想,分析了海峡两岸对两岸政治协商起点产生分歧的认识论原因.笔者认为,对两岸政治协商起点的设定,不应是一个时间节点,而应是一个时间段.两岸政治协商的起点应是: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后期,中国境内不同政治势力展开政治路线竞争并导致中国内战,由此而形成非和平的政治竞争延续的两岸政治对立关系.对两岸政治协商起点的设定,应达成这样一种效果,即双方能在一国两制框架内求得历史视域融合并获得重叠共识,从而促成两岸正式开展政治协商以结束政治对立、终止内战状态.

关键词:两岸政治协商;哲学诠释学;效果历史;视域融合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1)06-0053-04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重要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开始进入和平发展的快车道.但是,两岸在关于政治协商起点的基本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从大陆民众的政治认知和历史认知现状来看,两岸政治对立关系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内战,这点是不存在疑问的.然而,在台湾岛内,对两岸政治协商的起点的认知与大陆相比却有着显著的落差.

对国民党来说,要无条件接受大陆关于两岸政治协商起点的主张有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如果接受大陆这一主张,那么国民党就要接受在中国内战中战败的结果.而若接受这一结果,也就意味着两岸之间的政治对立实际上是中国内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政治对立,也就排除了所谓两岸的主权争议.根据这一逻辑并考虑到当前台湾民意的所谓“去中国化”趋向,国民党认为,在当前台湾政党政治的特殊生态中,如果接受大陆关于两岸政治协商起点的上述主张,那么国民党进行政治操作的机动性将大大减弱,甚至因此可能再次丧失执政权.部分国民党成员认为,中国内战是与的个人恩怨,两岸双方不要纠结于历史,要向前看.

如果说国民党在这一问题上可能还存在着有条件松动的空间,那么对民进党而言,其对此一问题则采取丝毫不予合作的反对态度.民进党认为,内战是国共之间的事情,民进党与内战毫无瓜葛.“民进党根本不会接受两岸政治协商的起点或议题是讨论自1949年之后两岸因内战而遗留的问题,包括台北可能被定为为交战团体的定位”.

台湾岛内对两岸政治协商起点的此种意见分歧,是否意味着两岸政治协商大门将长期紧闭呢?回答是不一定.境界决定思路.以中国内战及其延续作为两岸政治协商的起点,虽然正确,但过于笼统,周延不足,在当前阶段,对争取台湾民众的普遍支持仍然欠缺说服力.但是,当我们提升自身境界、开拓思考两岸政治关系问题的新视界时,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关于两岸政治协商起点的巨大分歧的症结所在,并可能在不必作出实质让步的条件下达成两岸对历史视域的融合,使两岸顺利展开正式政治协商.

二、问题的症结:一种人本主义哲学诠释学的解释

那么,我们怎样提升自身境界、开拓思考两岸政治关系问题的新视界从而找到关于两岸政治协商起点的巨大分歧的症结所在呢?通过引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人本主义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伽达默尔认为,不同的人,对待相同的事物甚至对待相同的历史本文,由于视域的不同,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历史意识”.“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物,是一种关系.在此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和历史理解的实在”.这样的历史,既有历史事件的真实,又有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两者的结合就是历史的真实,就是真实的历史,即所谓“效果历史”.对当代两岸中国人来说,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内战的历史,一方面,我们要尽力忠实于中国内战真实的情景,另一方面,我们在理解这段历史情景时,我们自身必然对这段历史带着某种“前见”.“真前见”使理解得以进行,而“假前见”却使人误解历史.

对于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内战,当代两岸中国人无法还原现场感受当时的真实情景——实际上也永远不可能.对于两岸中国人来说,不同的人群由于其所持的“视域”有所不同,其对历史的理解也自然不同.历史并不完全是客观事件的连续,它也是解释者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的产物.解释的对象不可能是真正客观的、独立的.解释者的“前见”总要与其它的视域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统一的视域.对于台湾部分民众来说,由于台湾在近代以来既遭受了外国侵略者的殖民统治,又被迫接受了因中国内战战败而迁徙到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数十年的威权高压统治,其对中国内战有着不同的理解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台湾民众在理解这段历史时就已经预先持有某种“前见”.在伽达默尔看来,这个矛盾可以借助“时间距离”来求得更完整地解释.

那么,什么是时间距离呢?时间距离意味着理解者在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时间不再主要是一种由于其分开和远离而必须被沟通的鸿沟,时间其实乃是现在根植于其中的事件的根本基础”.时间距离为理解的建设性和产生性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对于发生于60多年前中国内战的这段历史,人们既可能因为长期的时间洗礼而生疏甚至忘却历史事实,但也可能因为时间的延续而使人们对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更贴切的理解.时间距离表达着某种历史连续性,通过这种连续性,一切历史事件的意义才向我们呈现出来.“伴随着时间距离造成的过滤过程的这种消极方面,同时也出现它对理解所具有的积极方面.它不仅使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前见’消失,而且也使那些促成真实理解的‘前见’浮现出来.”只有时间距离,才能将理解得以进行理解的“真前见”与产生误解的“假前见”区别开来.两岸分隔60年,两岸人民对中国内战历史的理解没有因为60年的时间距离而对历史产生生疏,相反,还可能由此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意义产生新的认识.2005年4月29日,国民党主席连战和总书记相聚在北京,就发展两岸关系和国共两党交往重大问题开诚布公地进行对话交流.这是国共两党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两岸同胞的福祉,正视现实、开创未来的重要历史性事件.可以说,这是国共两党对发生于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国共内战的历史排除误解与误会、消弭内心隔阂并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的结果.这体现了时间距离的神奇妙效.

在其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六点意见”中指出:两岸应该本着建设性态度,积极面向未来,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平等协商,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两岸只有携手向前,不沉湎于旧的历史格局,才能解决新老问题.两岸摒弃意识形态之争,意义也在于此.两岸关于政治协商起点产生理解分歧的症结,与时间距离这个因素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关于中国内战,由于60多年的时间距离,两岸对历史可能有了不同的认识;另一方面,两岸对历史也可能有

总结:这篇视域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扬弃科技异化历史唯物主义视域 [摘要]西方对科技异化的批判已形成危险的思维定势:把科技等同于工具理性本身,不断放大科技活动的负面效应,甚至否定科技本身。这种“等同”与“否定”。

2、 视域融合到视域契合维秘时装秀文化构建 内容摘要: 现代内衣由西方传到东方并已与国人视域融合,但由于各种原因内衣秀却成为了国人吐槽对象。但面对“维秘”时装秀国人普遍给出了很高评价,其原。

3、 协商视域下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和困境破解路径 摘 要: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作为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民参与具有更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从实践发展过程看,。

4、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培养机制 摘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成才的关键,也是振兴民族的希望,更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课题。本文结合相关理论,从高校思想。

5、 媒介融合视域下数字出版内容生产柔性框架特性探微 [摘 要] 从媒介进化角度看,媒介融合的本质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跨越介质形态,消弭媒介边界,实现媒介功能的有机集聚,从而走向各种媒介共生共融的新生态。

6、 政治参和视域下国家治理理念转变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实现两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理念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建设和指导思想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