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开题报告>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畜牧杂志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大学生如何建设法治中国论文 大学生和法治中国论文 中国环境法治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期刊 理论和我的中国梦2000论文 中国文化现象分析论文6000字

关于法治中国论文范文 法律和道德分离和反分离对法治中国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开题报告 原创主题:法治中国论文 更新时间:2023-12-23

法律和道德分离和反分离对法治中国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法治中国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法治中国心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问题.以哈特为首的实证主义者坚持认为法律和道德可分,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和道德不可分,只有保持法律内在的道德价值才能实现忠于法律的目标.关于法律和道德关系的论战,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应当把握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界限,注重法律内在道德性培育;并结合我国法治实践的实际,发挥法律和道德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协调作用.

关键词:实证主义;自然法学;法治启示

关于法律和道德关系的争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20世纪哈特和富勒的论战,此次论战持续10年之久,促进了自然法学的复兴,使法律和道德的争论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1]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全面依法治国方针,致力于建设法治中国,使法治精神内化为人们行动的准则.

一、法律和道德的分离

法律和道德的分离是指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的联系、两者是可分的.分离说是分析实证法学派的主要观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二战前就已经很有名的凯尔森和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分析法学派的首要倡导者哈特.分析实证法学派所主张的法律和道德的分离表现为理论上的事实和价值的分离和实践中为实现“忠于法律”的目的所进行的分离.

(一)理论上:事实和价值的分离

凯尔森认为,人类历史上没有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先验道准则,只有相对的价值准则.法律和道德只有形式上的相同,在内容上却是不一致的.哈特和富勒的论战中,哈特重述实证主义法学史上一系列的法学家,其中说到边沁和奥斯丁的立场,重申分析法学派的观点“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和应该是这样的法的分离”[2]从这里可以看出,哈特代表的分析实证主义的分离说,实际上是实在法和应然法之间的分离,也即实际存在和存在的价值的分离.由此可以看出分析实证主义分离说中的“法律”是指事实上存在的一切法律,而分离说中的“道德”是指规范意义上的法律,包括符合法律应该是什么的各种观念.法律实证主义者坚持分离说最直接的目的是实现其法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只有将包含价值准则的规范性法律从法律现象中分离出去,才能使法学成为一种以事实存在的客观研究对象.法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仅关系到法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关系到法学理论家职业的正当性.

(二)实践中:实现“忠于法律”的目的

分析实证主义坚持的分离说,不仅仅是以获得理论上的科学性为目的,还隐藏着以法律实践为面向的问题意识.的确,分析实证主义的分离说在实践面向中所要达到目的是法律实践能“忠于法律”.奥斯丁指出,不以人们好恶来决定实际存在的法律,由此可知,其主张法律和道德的分离是为了维护实在法的效力,但他没有说明维护实在法的效力对法律实践的意义.凯尔森也是在实现一种对秩序的理想.直到哈特才揭示分离说维护实在法的效力在实践层面的意义在于“忠于法律”的理想.[3]哈特认为这种分离是为了避免法律实践中的两种风险,一是,当人们紧抓“法律应该是什么”这一观念而不放弃时,会使法律及其权威遭到破坏;二是,实在法可能取代道德而成为评价人们行为的终极标准,以至于遭到批评.法律实证主义者力主的分离说既追求法律概念的科学和客观,更是追求法律规则的明晰.

二、法律和道德的反分离

自然法学派认为,真正的法律应符合自然之理性,自然之理性普遍适用、永恒不变.一切不符合自然法的人类制定法都是恶法.富勒认为,既然哈特已经把法律和道德分离说阐述到了实践层面的意义,那么在表明“忠于法律”这一目标的立场时,其实已经隐含了一种道德上的价值取向,使得“法律应当是什么”这一问题无法回避.分离说要求实现“忠于法律”的目标,就必须回答为什么要忠于法律,以及忠于什么样的法律,也就是必须使法律以及忠于法律具有某种价值,才能使忠于法律这项义务变得有意义.

认同法律和尊重万有引力的态度是不同的,对于万有引力只要被证实客观存在,人们便会在尊重它的基础上安排个人行为,但对于法律却必须有某些值得人们尊重的价值人们才会去尊重它,它不能仅仅是符合了法学理论家作为研究对象所希望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富勒认为,法律应当被视为一项有目的的事业,其成功取决于那些从事这项事业的人们的能量、见识.[4]法律内在道德性符合人类的价值目标,才使法律获得人们尊重的正当性.

富勒反对法律和道德的分离的另一个角度是从分析实证主义的“忠于法律”的实践目标入手的.在司法过程中,因为法律实证主义者的法律体系里完全没有法律的内在约束,因而法官在面对明显错误却为了“忠于法律”而变得无所适从.正是在分析了法律实证主义的分离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不能实现其自身设定的目标的基础上,新自然法学派提出反分离说,将“法律应当是什么”的内涵重新注入法律的概念,使法律的运行具有某种内在的约束,借此使“恶法”的产生得到控制.

三、法律和道德的分离和反分离对法治中国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法律和道德的分离说和反分离说的分析,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哈特和富勒为了实现“忠于法律”的共同目标从两个完全不同的面向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哈特为了实现法律独立性的目标,主张两者应该分离,法律就是纯粹的实在法;富勒认为法律必须要有内在的价值才能使坚守法律变得有意义,而提出应将“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道德内涵注入法律,使法律和道德不分离,实现应然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分离说和反分离说是从不同的角度经强调对维护法治至关重要的一面,在法治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应在什么意义上坚持两者的分离又在什么意义上坚持两者的结合.

(一)立法上:法律和道德的限制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分离还是结合,在立法时体现的尤其明显.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只有好的法律才能促进法律执行和遵守.立法时应充分考虑道德因素,立法应体现并承载法律自身的内在道德价值,不能仅是立法机构或者主权者的命令,得到遵守的法律应是正义本身,离开法律的道德基础,法治便不存在实现的前提,结果只能是暴政.法律只是社会调节机制的一种,不可能规范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比如在人的思想、情感方面,法律是无能为力,此时,法律应该保持其谦抑性,不应承担其解决不了之难题,法律不可要求人们为不可能之事.

(二)司法上:正确界定法律和道德作用

法治中国,是要将 和权利意识融进民众的血液,但基于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思维,讲究法律和道德的相互转化,再加上我国处在法治发展一个相对不是很完善的时期,国人很容易忽视法律的独立性,用简单的道德逻辑代替法律逻辑,这对于司法公信力的确立以及法治中国的建设都是不利的.司法人员在解决法律纠纷应该秉持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解决当事人的纠纷.司法人员对案件应采用法律评价,这是维持法律的权威和独立性的一面.但是,坚持客观的法律却常常和社会道德标准相冲突,社会生活是无限复杂和多变的,而法律却有时滞性和普遍性,在面对具体案件的时候,法律规范的调控不可能也毫无必要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囊其下,因此,司法过程中法官仍应在坚持法律标准的情况下,发挥的道德的裁判力.(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政治和法律学院)

參考文献:

[1] 强士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和富勒的论战[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7.

[2] 哈特.实证主义及其法律和道德的分离[J]. 哈佛法律评论,1958,71:593-629.

[3] 孙笑侠,麻鸣.法律和道德:分离后的结合—重温哈特和富勒的论战对我国法治的启示[J]. 浙江大学学报,2007(1):147.

[4] 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 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9.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法治中国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参考文献:

1、 法律和道德 摘要: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制度,大家只能通过道德来约束自己,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开始出现了法律,但。

2、 法律和道德冲突实例 摘 要:本文以公交车不让座打人的案例分析其中的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凸显的法律与道德冲突问题,探索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根源,从而探寻法律与道德之间。

3、 法律下中国一个构建法治中国法理议题 摘要:构建法治中国是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共识,也是执政党法治观的集中表达。共同建设法治观和一体建设法治观建立在法律的同一性原则上,也承认了国家、执。

4、 法律和道德困境 摘要:道德是 法治的关键要素,一部好的法律必定是具备道德性的法律,其中的道德既包括个人道德,也包括社会道德。立法者在立法时对道德要素考量的。

5、 施惠法律和道德平衡 “好心办坏事”:一个尴尬的法学命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如替邻居照看孩子,顺路代投邮件,让路人搭便车等等出于好意的帮助行为,主要。

6、 中国古代法制中法律和道德 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等是古人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见解,此观点有失偏颇。所谓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指的是法律与道德这两种规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作为手段或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