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发表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英语论文文献综述隐喻 动物隐喻开题报告 中英颜色词隐喻文献综述

关于隐喻论文范文 隐喻中窥见中西方文化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发表论文 原创主题:隐喻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05

隐喻中窥见中西方文化是适合隐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生活中10个隐喻的例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内容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藏于丰富的语言现象背后,它是语言的内在机制.在隐喻这种极具民族色彩的语言现象中也必然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隐喻的差异的分析,努力展现它们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隐喻 文化内涵 思维方式 意识形态 中西差异

在人类文明演化发展的长河中,语言一直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任.经过世代的文化累积和嬗变,每一种语言都演化成为极其复杂的包罗万象的系统.语言的复杂性及其深刻性并不在于其外在的机制层面,而是深刻植根于支撑其生存、推动其发展的内在机制——文化.语言只是一种沟通媒介,在它体内流淌的是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的文明血液.语言承载着文化之重,目睹着人类文明千年的风雨历程.种种色彩斑斓的语言现象则呈现着厚重的文化积淀.隐喻作为人类表达自身思想、促进人际沟通及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为便于下文的展开,在此有必要做一个铺垫式的说明,即本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隐喻研究方法,不具体区分明喻、暗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格,而是把它们都纳入隐喻的范畴,从而便于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探讨.

西方有关隐喻的研究的历史已较为久远,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对隐喻做了颇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隐喻是天才才能使用的表达手法.其后的大批学者一直孜孜探求着其这一神秘语现象的真谛所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学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学者们认为,和其说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类认知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因思维能力的限制以及语言表达形式的有限性,人类在认识新事物时通常用现有的概念或经验来进行表达.这就是隐喻最初产生的原动力.这种带有隐喻表征的思维方式,其前提是存在跨经验域的相似性,两个不同的经验域之间并无既定的相似性,其形成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漫长过程,在人类生产活动和语言的发展中,在思维联想(association)的基础上, 一些习惯性的隐喻逐步地形成了,经年累月,一些隐喻的文化理据已经很难再通过直观思考辨认出来.上述相似性来源于思维,它们的存在、嬗变还植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宗教等背景,因而,隐喻和生俱来便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另一方面,生物共性决定了人类思维上的共性,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又都通过社会群体的方式生存,不同地域的人来对于自然和社会必然有着许多相同或近似的认知.因此,不同民族共用很多相通的隐喻,在文化上的形成了重合,同时,对于同一个概念不同的民族可能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隐喻用法和审美取向.这就是文化间的冲突现象,也是存在于一种严重制约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以下的内容将着力探析隐喻背后所隐含的、存在于中西方文化体系中的差异.

一、从隐喻中窥见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

隐喻这种语言现象植根于特定文化体系,而这其中对隐喻影响、制约作用最为显著和直接的是思维方式.纵观中西方的文明发展史,人们发现:演绎和分析逻辑是西方人所重视的推理手段,他们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明显的抽象化和层次化特点.早在古希腊时,西方人就已习惯使用这种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和此相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特点是非逻辑、非抽象,重视直观顿悟.中国人善于在具体直观的领悟中去把握真理.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具象思维,它不区分主客体,崇尚“天人合一”,是朴素辨证的整体观念.在一些隐喻化的语言表达中,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异常明显.如中国人使用“烂泥扶不上墙”来形象地指代软弱无能的人. 而由于西方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特点,英语中则出现了很多和之相应的语言,如“wipe the slate clean”是既往不咎之意.不谙熟英语文化的人很难从字面上猜到这个含义. 石板的形象和了结旧账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但在很久以前英国酒店的老板都是用石板来书写顾客拖欠的账目,每当欠账的客人把账还清,老板就会拭去其名字和账目.西方人正是通过抽象得思维方法使得这个用法可表示“既往不咎”.

除了思维方式,隐喻这种认知方式还受其他心理因素制约,中西方在民族心理上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如,心理结构上,中国人趋向于自我保守、内心封闭的心理习惯,然而西方人则体现出豪迈及奔放的特征;中国人的性格以克制和内向为主要特点,狂放、外向则是西方人的显著特征;中国人在审美时注重内省,西方人则注重关注外部世界.

二、隐喻之于中西方宗教、文化习俗

作为意识形态框架下重要的构成要素,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特定人群的思维方式.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表现于不同的民族在崇尚或者禁忌方面的一些文化差异.在汉文化中,几千年来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思想确立了它在思想领域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成为人们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思维活动有意识地限制在儒家的纲常礼教之中,并尝试通过这个思想体系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奉行先秦的礼教制度,以回到从前理想的“大同社会”.其思想精髓在于“克己复礼”的处世观、“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论、本性复归和复古倾向.

空间方位词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隐喻,几组常用方位词比较可知:在汉语中,“前,上”表示过去,如“上古”“前人”“前辈”;“后,下”表示未来、以后,如“后来”“后人”“后辈”等等.这些用法历史由来已久,早已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人们已经意识不到其隐喻性.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根深蒂固的儒家复古怀旧观念由此可见一斑.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对西方人影响至深.根据基督教义,为了赎罪,唯有不断进取,努力超越现世以获得解脱.因此,他们用“前,上”表示向上的、正面的以及将要发生的;“后,下”表达向下的、 的和已经发生的.如“ups and downs”表示人生的起落,事业发展的高低起伏.

文化习俗因素在隐喻内涵中的比重也很大.对于中国人来说,“龙”是吉祥之物,象征神圣和权力. 另外,“龙”也是帝王的象征. 但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是邪恶的象征,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中国人如此“好龙”“敬龙”常大惑不解. 而对于“亚洲四小龙”也只有通过转译译为“ 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因为“tiger”在英语文化中才是勇猛的象征.

三、隐喻中体现的区域性差异

正如中国人把黄河比作母亲河,每一种人类文明都从特定地域开始,因而语言具有区域性特征便在所难免,每种隐喻的出现、形成、嬗变自然也无例外.如汉语中用“东风”表示先进的势力,这是因为在中国东风是温暖的春天的代表;而英语中用“west wind”表示新势力,因为它的西风是来自大西洋的暖风.另一方面还通过影响人类生产活动作用于其发展.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华夏文明便是从农业生产中孕育而出,于是汉语中便出现了很多和农业生产有关的词句,比如中国人会用“老牛拉破车”来形容拖拉、效率低下. 和中国的情况不同, 欧洲各国地理条件并不适合农业的发展,于是人们便将目光投向海洋,立志发展航海业. 英语中有很多和海洋有关的隐喻性用法,如“all hands to the pumps”表示“情况危急,全力以赴”,“raise the wind” 表示筹钱等.

四、结论

基于上文,我们得知,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和特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 析,由于不同的文化内涵,汉语和英语中的隐喻用法存在许多差异,这反映了每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却同时也是阻碍跨文化沟通顺利进行的一个突出因素,因此,对于隐喻的不同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关系到跨文化交际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它对于英语学习和教学也极为重要,是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李颖科. 1989.儒学和中国人.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95-96.

2.程裕祯. 1998.中国文化要略. 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115-116.

3.邓炎昌,刘润清. 2003. 语言和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123-124.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外语学院)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隐喻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紫砂禅心壶窥见佛教文化对紫砂壶影响 摘 要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以来,其思想与文化对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及民间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因而深入人心。宜兴是千年古。

2、 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汉英翻译 【摘要】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汉英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产生。

3、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西方文化渗透教学实践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环境中,阅读是我们进行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通过基本的语言知识来获取信息,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

4、 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对立统一 [摘要]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且带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思维方式,各种文化群体在各自文化氛围中会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方法。本文结合前人的研。

5、 以家庭教育为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

6、 中西方文化特征比较动荡性和稳定性 【摘要】在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思想运动的碰撞之下,中西方的文化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中方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稳定性而西方文化则处于动荡的发展状态。本文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