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现代学徒制论文 杂志社招聘学徒

关于学徒论文范文 高级现代学徒制条件下高职学生角色模式的转变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学徒论文 更新时间:2023-12-25

高级现代学徒制条件下高职学生角色模式的转变是大学硕士与本科学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学徒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借鉴英国高级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職院校实施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英国高级现代学徒制与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不同.这种差异表现在高职学生与高级现代学徒存在学习基础、管理模式、生存意识等的不同.在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必须推动高职学生的角色模式从“高职学生”向“高级学徒”转变.转变的策略有,给学徒找个师傅、关注学徒社会人意识的获取、对学徒实行校企协同管理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等.

关键词:高级现代学徒制 高职学生 角色模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借鉴英国高级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英国高级现代学徒制与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不同.前者的生源来自社会,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后者的生源来自学校——初中(五年制高职)和高中(三年制高职,包括普高和职高),属于“学校人”.所以,在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一个必须的步骤就是推动高职学生的角色模式从“高职学生”向“高级学徒”转变,换个角度讲,也就是要推动高职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

1 高职学生与高级现代学徒的差异

高级现代学徒制,顾名思义,即培养高级现代学徒的制度.所以,在高职院校实施高级现代学徒制,必须使学生实现从“高职学生”身份到“高级现代学徒”身份的转变.

1.1学习基础不同

从严格的角度讲,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即使是从中职学校发展而来的高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前,基本没有与高职专业学习相匹配的实践技能.我国中职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的虽然是职业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基本都是理论知识,没有企业实训环节.再有,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中高职衔接,目标是使中职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他们将要进入的高职院校的专业知识学习接轨.这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还没有完成中高职衔接的中职学校来说,中职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与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所要学的专业都可能是不同的,他们即使在中职阶段获得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这些专业实践技能也很可能跟他们的高职学习不沾边.从这个角度讲,这些由中职学生升学而来的高职学生也基本可以算作没有实践技能.

英国的高级学徒则不同,他们是沿着初级学徒到中级学徒再到高级学徒的路线发展而来,所获得的1级、2级技能证书均按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由指定机构认证.学徒学习的专业相同,内容也相衔接.这就是说,当一个学徒发展到高级学徒水平时,他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功底.同时,由于高级现代学徒的生源是已经获得2级技能证书的中级学徒,所以也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基础,见表1.

1.2管理模式不同

我国高职学生在高职三年学习期间的学习方式是“2.5+0.5”,即前两年半是在学校学习,实训的方式是校内实训,学生基本都待在学校里,归学校管,与企业不沾边;最后半年,学生下到企业实训,除非毕业设计答辩或者领取,不需要再回学校,基本上是归企业管.由于学生的实训企业是由学生自己找,这个企业也相当于是愿意接纳他们工作的企业.所以,这半年他们已经参加工作.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实训企业的学生,学校也不会做深入追究,他们的实训成绩只需要找一家企业给一个评价即可,没有考试或者硬性的指标对他们的企业实训效果进行衡量.

英国政府规定,高级学徒每周至少得有一天下到企业进行实训,学徒在学校的时候归学校管,在企业的时候归企业管.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来回穿插,在教学管理模式上实际上采取的是校企共管的形式.同时,由于学生在学校学哪些模块的内容是由企业“师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这种管理模式无疑更有利于学徒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接轨.

1.3生存意识不同

我国高职学生的生源是学生,从小到大一直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在学校里生活,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也一样,从未步入社会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生存,当然也没有直面生存竞争,经受生存压力的历练.所以,他们中多数学生生存意识淡薄,即使是对于那些生存意识比较强的学生,他们的生存意识也是相对间接的和肤浅的.生存意识只有在一个人真正经历生存竞争的历练之后才会变得深刻.

英国高级学徒来自社会,为“缺乏技能或失业的成年人”.他们大都经历职场的历练,在生存竞争中 “缺乏技能”或者“失业”,是基于一种对更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而参加的高级学徒培训.也可以这么说,英国高级学徒是在经历生存竞争历练后基于一种强烈的生存意识而参加的高级学徒培训.相比起我国高职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具明显的生存指向性,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2 高职学生角色模式转变的策略

在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高级现代学徒制,因为生源的性质关系,高级学徒并不可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但让高职学生的角色模式从 “学校人”向“社会人”人的角色模式靠拢,既是高级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要求,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1给学徒找个师傅

要想使学徒的企业实践取得实效,需要给学徒找个企业师傅,形成“师傅带徒弟”的关系.在学徒成长过程中,师傅的作用分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学徒能力特点,掌握学徒能力水平.具体的了解方式可以参照英国高级现代学徒制进行,大致可以分为:观察——考试——看学徒的基础——看学徒的能力和基础——与学徒面对面交谈.二是指导学徒学习过程.具体可以分为:师徒先统一学习的计划——师傅考虑学徒的特长——学徒考虑自己的擅长——学徒、雇主和培训师傅几个月碰一次头谈谈学徒的学习情况.在这个指导过程中,师傅要关注学徒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并根据学习效果科学调整学习计划.

2.2关注学徒社会人意识的获取

关注学徒社会人意识的获取,是指如果学徒将来参加工作,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意识,包括敬业意识、奉献意识、生存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开拓意识、学习意识、发展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等等.这些意识的形成既需要真实的企业实训,让学徒在工作的磨炼中成长,也需要校企双方有意识地引导.同时,学徒社会人意识的获取也需要让学徒在企业的真实实践中获得一种社会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人,身上肩负着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的一种责任.让学徒获得社会人意识是高职学生角色模式转变的前提和关键.

2.3对学徒实行校企协同管理

对学徒实行校企协同管理是将高职学生管理二元化,学校是一元,企业是另一元.这种管理模式从其内涵上讲就使得高职学生的身份具备了二元性,一元是“学校人”,另一元是“社会人”.如果能使企业在对于高职学生的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高职学生的主要身份就是“社会人”.对高职学生实行校企协同管理是让高职学生提前体验社会生活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同时,采取这种管理模式也可以改变学生的企业实训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来回穿插并获得社会感,还能让学生把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实时地运用到企业实践中,让理论与实践互促互进,以增强教学效果.

2.4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我国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佳.多年的失败已经让他们对于中学的授课模式产生了抵触和厌倦.高职院校如果继续沿用中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只能是延续中学阶段的失败,效果必然会令人堪忧.但是,因为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佳存在多种原因,并不单纯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欠缺,加之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知识体系与他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知识体系关联不大.如果高职院校能改变现行的“2.5+0.5”模式,将学生的企业实训穿插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让学生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或许就有了重新崛起的机会.毕竟,无法适应中学模式学习的学生,未见得就无法适应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方面,我国也可参照英国高级学徒的“1+4”或者“4+1”企业实训模式,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找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最佳搭配形式.总之,在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做一改变,为他们的学习注入新鲜血液,这也是发掘学生潜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旷健玲.英国学徒制及其物流工作本位职业教育学徒制模式成功的原因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24):26- 27.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学徒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教师角色转变 [摘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带来了对职业教育观念的挑战。通过分析高职教师在学徒制试点过程中面临的身。

2、 现代学徒制下工学交才培养模式和实践 摘要:工学交替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基础上,指出校企合作对于实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作用。以三亚航空旅游。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 【摘 要】本文分析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存在校企合作共同主导的理念与机制不统一、校企共同主导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缺失、法律与政策的建设。

4、 现代学徒制分段组合高职人才培养教学组织和实施机制 摘要:在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面临“工学一体”的教学条件需求、生均教学成本分摊、教学安排与企业生产运营及学校教育教学管。

5、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管理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生成才是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1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