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中的文献综述 幼儿园文献综述 综述论文范文 论文综述模板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综述范文 不好文献综述 论坛文献综述 区域活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事例 体育游戏文献综述 房地产财务风险文献综述

关于综述论文范文 构式NPV起来AP综述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综述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12

构式NPV起来AP综述是适合不知如何写综述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医学论文综述范文3000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构式“NP+V起来+AP ”是现代汉语口语以及书面语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表达格式,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某事物的主观评价.本文综述前人研究,罗列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从句法结构、语义特点、语用功能、和英语中动句的比较以及教学建议等角度进行总结,从而达到对构式“NP+V起来+AP”进一步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V起来 语义特征 语用功能 中动句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以及书面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下类型的句子:

(1)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2)这个案件调查起来很困难.

(3)她笑起来很美.

(4)什么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5)这道菜吃起来很爽口.

以上5个例句有一个共同点,即“V起来”,前人在研究中将其归纳为“NP+V起来+AP”格式(构式),多从“V起来”的语义虚化轨迹、“NP+V起来+AP”的语义特征、和英语中动句进行比较等角度来分析此构式,也有人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来阐释“NP+V起来+AP”构式.

二、“NP+V起来+AP”研究概况

(一)“NP+V起来+AP”的结构层次分析

吴为善(2012)根据“V起来”的不同位置将“V起来”分为谓语位置的“V起来”(A式)、谓语前位置的“V起来”(B式)和主语前位置的“V起来”(C式)三类.其中,构式“NP+V起来+AP”中的“V起来”属于B式,客观上承认了“NP+V起来+AP”的结构层次,即认为在此构式中:“NP”为主语,“AP”为谓语,而“V起来”为谓语前的状语.也有人认为,“NP”表句式的主语,“V起来”为谓语,“AP”为补语.以上两种观点均以“NP”为主语,而另一种观点则和前两种观点不同,它认为“NP”为话题,“V起来”则为此构式的主语,“AP”为谓语.

王永鹏(2008)认为,“NP+V起来+AP”的语法关系是主谓结构,并分析了“V起来”和“AP”之间的语法关系,他首先列举了三种可能的关系——连动、插入语以及状-谓,然后分别加以验证,分别排除了连动式和插入语,最后得出了“V起来”和“AP”之间是状-谓式的偏正结构.孟子(2012)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手段和大量的篇幅验证了第一种观点更具有合理性.

(二)“NP+V起来+AP”语义特点

在构式“NP+V起来+AP”中,主要有三部分:“NP”“V起来”和“AP”.下面分别概述这三部分的语义特点:

1.关于“NP”的语义

王永鹏(2008)指出,“NP”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认为施事具有任指性的特点并且一般是隐含的.吴为善(2012)详细分析了施事“NP”式和受事“NP”式的“NP+V起来+AP”的特征成形和动因.王永鹏根据“NP”可为受事和施事的特点,将构式“NP+V起来+AP”分为两类即“NP(施事)+V起来+AP”和“NP(受事)+V起来+AP”,在此基础上又将“NP(受事)+V起来+AP”分为了型式一和型式二.型式一中的“NP”通常是定指的或任指的,一般还要是具体的,不能是抽象的,他将型式一的意义概括为:由于某人对“NP”实施“V”这一动作,使“NP”凸显“AP”的性质.将型式二的语义概括为:由于“NP”自身内在原因,“V+NP”这一事件的实施是“AP”的.型式二中“NP”除了包含型式一的“NP”的特点,也有自身的特点:无定的数量名结构的“NP”多.

2.关于“V”

能和“起来”搭配的“V”有很多,但是并非所有能和“起来”搭配的“V”都可以进入构式“NP+V起来+AP”.王永鹏(2008)认为,型式一对“V”有严格限制,并引用了宋国明(1994)的观点,即用影响效应来解释并给出了原因,影响效应是指某些句型结构必须要求是受到动词(语义上)直接影响的词组才能在构式“NP+V起来+AP”中出现.对于“V”的语法特征,吴锋文(2006)作了详细的描述,认为“V起来”处于构式“NP+V起来+AP”的中间部分,在句法上连接着“NP、AP”两个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该构式的句法特点,并指出,构式里的“V”绝对不能是述补式的动词,不能是心理感官类的动词,同时“V”在时态上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吴锋文从构式的语义特点这个角度出发,指出动词“V”的无界性,说明“V”表示的是一种和时间无关的活动,它在语义上是无界的,动词“V”使得构式不表示独立具体的事件,只表示一种恒常状态,和句尾的“AP”在语义上相容.

3.关于“AP”

前人时贤大多从“AP”在句中的语义指向以及和“NP”和“V”的关系来讨论“AP”.

孙宜春(2010)指出,“AP”不仅可以指向实体也可以指向动作,不仅可以指向句中出现的语义角色,也可以指向隐含的语义角色.孙宜春将论旨角色关系分为A、B、C三类,A:“NP”和“V”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动作”,B:“NP”和“V”的语义关系是“受事—动作”,C:“NP”是工具、处所等其他语义角色.并且指出“B”类和“C”类都可以完成“V—NP”的动宾关系转换.并进一步根据论旨关系的不同,对“AP”的语义指向进行再分类:指向施事“NP”,指向受事“NP”或其他语义角色的“NP”,指向隐含施事,指向隐含受事.作者还指出,在考察实际语料中,“AP”的语义指向情况有时比较复杂,有的同时指向“V”和“NP”,有的指向以“V”为核心的整个表述,有时“V”之前同时出现多个语义角色,“AP”指向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吴锋文(2006)将构式“NP+V起来+AP”分为S1:NP(施事)+V起来+AP和S2:NP(受事)+V起来+AP,并分别讨论了S1和S2中的“AP”语义指向问题.在“S1”中,当“AP”表示某人在实施某种动作行为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情状,“AP”指向“NP”和“V”,当“AP”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式时,“AP”指向“V”.在“S2”中,当“AP”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支配对象的性状时,“AP”指向“NP”;当“AP”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所关涉的广义受事的性状,又表示该动作行为的隐含施事者的心态反应或感受状态,“AP”指向“NP”和“S”;当“AP”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实施时所伴随或实施后达到的状态,又表示该动作行为隐含施事者的心态反应或是感受状态,“AP”指向“V”和“S”;当“AP”是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实施后时或实施后所达到的状态,“AP”指向“V”.并得出“AP”是该构式的语义重心,是句子的自然焦点,是整个构式表性状的枢纽点.

总结:这是一篇与综述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没有X就没有Y构式生成动因 摘要:“没有……就没有……”这一格式在现代汉语中早就出现,最初用关联词及标点符号连接,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没有X就没有Y”结构。根据。

2、 英汉中动构式的概念整合机制 摘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动构式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其语义、句法特征和论元角色及构句限制等方面,很少涉及中动构式的生成及其认知发生机制。本研究重新审。

3、 构式理论视野下夸张形式描述和解释 关键词: 夸张形式;构式理论;辞格研究转型摘要: 借助构式理论资源,在定量分析语言事实基础上,对夸张形式作出相对完备的描述与解释,定性的观。

4、 英语教学中解构式阅读异化和归化 摘要:解构式阅读强调了读者对文本的支配权,赋予读者一种全新的角色和权力。通过异化与归化的批评性阅读,发觉原始文本的异质性,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

5、 原型范畴理论下双物构式多义性分析 双及物具有施事者成功地将客体转移给受事的典型语义特征。除成功转移义外,双及物结构还有其他几种转移义。本文旨在通过原型范畴理论对双及物构式的多义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