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新中国成立65周年成就论文 法人成立民法论文范文 新中国成立后期刊 如何成立杂志社

关于成立论文范文 新中国成立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变迁分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成立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4

新中国成立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变迁分析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成立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成立公司的条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目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政策的研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具体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学科,则鲜有人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对该门课的课程政策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课程政策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政治色彩明显,政策的制定更多地是适应当时政治任务需要,体现国家主体意志,强调社会价值,因而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关注有时存在不足.改革开放以后的课程政策导向发生明显变化,即逐渐弱化了该门课的政治说教色彩,在强调该门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同时,更多地是关注该门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学术性,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政策的制定亦更加科学.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政策变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61-0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名称曾经历“新 主义论”、“社会主义教育”、“马列主义基础”、“ 党史”、“中国革命史”、“ 思想概论”等,直至现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变化.每一次课程名称的变化,都和党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紧密有关.依据中国社会、中国高等教育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等宏观政策变化过程,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过渡时期的新 主义教育(1949—195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 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规定为相关部门制定新 主义的教育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将“新 主义论”列为文、法、教育(或师范)学院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此后,“新 主义论”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前身,正式进入大学课程体系.

事实上,1949年10月8日颁布的《办法》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文献.例如,它对“新 主义论”的教学目的及重点并没有详尽的规定,对政策如何实施也缺乏规划.这种情況到了1950年有了改变.195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任务,详细说明了新 主义论的教学重点,应包括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等七个方面.

但是,各高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所以,1953年6月,高教部下发了《关于改“新 主义论”为“中国革命史”及“中国革命史”的教学目的和重点的通知》,正式将“新 主义论”调整成为“中国革命史”.这一做法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密切相关,新 主义社会理论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将课程内容扩展为“中国革命史”是一种必然趋势[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1956年9月,高教部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这是对以往课程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中规定了“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开设学期、学时以及课堂讲授和讨论的学时比,以及课程的考核要求等等,较为详细.

总之,自1949年到1956年这段时间,高校“新 主义理论”(后改为“中国革命史”)属于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相关部门在制定课程政策时基于以下背景:一是对学生进行政治和思想教育,决定了高校“新 主义论”课程的开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开设“新 主义论”课程,结合政治运动开展教育,使学生的政治认识有明显的提高[2].二是国家的政治任务及全国高校教学实际情况的发展和要求决定了该门课程政策的调整和变迁.三是在课程目标上,突出强调革命性.有的文件中就强调要让学生树立和巩固革命的人生观.因此,这一时期,反映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政策有以下特点:一是对于历史教育而言,更多的是基于政治需要的视角而制定政策.至于“新 主义论”课,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上往往也是围绕着国家政治任务而展开.例如,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文提到的高教部于1953年6月颁布的《通知》中指出“中国革命史”的教学目的:要“特别着重说明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以加强学生的反帝爱国主义思想.”[3]二是历史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这个指导思想也一直持续到“98方案”出台以前.“新 主义论”(后改为“中国革命史”)在全国各个层次的院校都要开设,在排课顺序上也经常排在其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位,一般情况下,课时也最多.

二、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的十年(1956—1966)

1956年底,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国家制定课程政策时也从“以新 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为主,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为主的转变.和之相适应,高教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下发了一些文件,根据这些文件,高校开设了“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取代了“中国革命史”.后来“社会主义教育”又被‘马列主义基础’取代.1959年以后,“ 党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在高校逐步开设.1964年10月, 下发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过去的政策相比,该文件对“ 党史”的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制方面都有更加详细的规定.

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的高校历史课属于曲折发展时期.首先,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也是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相较于第一阶段,该阶段的政治倾向性更加明显,这在当时党的教育工作方针中有明确反映,1958年9月19日, 、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明: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等当然,从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也是相关部门进行课程政策调整的原因.例如,鉴于“中国革命史”教师无一人是从大学本专毕业的,所以教育部主张建立专门培养和提高高校政治课教师的学校,要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马列主义基础”系或专业[4].和以往政策比,在培养师资方面,这是一个进步.总之,这一时期围绕历史教育方面的政策有如下特点:一是党和国家依然重视历史教育.从1957年到1958年,高校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律停开,只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虽然这一做法并不科学,但足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重视.二是这一时期历史教育方面的课程政策随着国家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有时摇摆不定.例如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课程名称亦曾频繁变化.课程名称变动大,内容变动也大.所以历史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这一时期缺乏相对稳定性.但总的来说,“ 党史”基本保持了正常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成立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基于慕课时代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近年来,微课在教育界掀起了巨大波澜,众多高校已在微课领域做出了有益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遭遇严峻挑战。以开发广东革命历史资。

2、 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应用 摘要: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笔者进行多年的教学探索,积极地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3、 抗战纪念新常态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社会资源运用 摘要:当前抗战纪念活动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抗战纪念活动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学术、网。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形式探析 摘 要:根据中央及教育部的有关文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4门必修课之一,在高校思政。

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引入地方近代历史文化资源 摘 要 实践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实践教学一直是我们不断探讨的话题。地方近代历史文化资源是连通学生的生活世界。